「第3號行星有個衛星,以它本身的體積而言,其衛星極為龐大。這個行星不同於其他行星的是它奇怪的顏色,別的行星是紅、黃或白色,但3號行星卻是藍色的-事實上,它是整個太陽系中獨一無二的藍色行星。」

 


「從3號行星旁邊經過時,它的表面因為太陽光反射而發出奇異的光彩,有時會有淡淡的橙色和綠色,有時又有一塊一塊刺眼的白色,但始終能看見藍色。整個行星懸在淺藍色的霧靄面紗之中,星球表面上的大片區域甚至顯現出美麗的深藍色。」

  


以上的文字是1967年美國新聞總署派駐在香港的「今日世界社」(World Today Press)所印行的一本書《星星‧原子‧人》,描寫來自外太空另一個星球的高智慧生物旅客,在飛越太陽系時對地球的驚豔印象。這本原名為Stars, Men and Atoms的書,是德裔物理學家與科普作家海因茲‧合貝爾(Heinz Haber)博士所著的科普讀物,於1962年在紐約出版,既簡明又清晰的解釋人類所身處的兩個大千世界-外在的宇宙和內在的生命,讓人們對當時日新月異的科技進步和人類的美好未來有深切期待,也代表著當時人類普遍對科學與和平的至高期許。這本書的一部分文章,還被台灣的國立編譯館節錄收進當時國中的國文課本,五年級的同學或許有些印象。

從這本書於紐約發行至今已歷經將近50年的時間了,科技雖然持續進展,但人類所期盼的美好未來卻始終未能實現。21世紀伊始,以全球化為掩護的新重商主義繼續創擊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科學發展被功利主宰,和平公義也被強權扭曲。如果當年書中所敘述的外星來客在50年間遊歷諸星系之後又於今日飛經地球,看到人類歷經50年來竟然難脫愚蠢、自私、貪婪與殘暴的面貌,大概也只能大嘆「果然是低等生物」,搖頭太息而去。

  


然而我們生活在這個行星上,卻也無法跟著搖搖頭,乘起太空船說走就走。再怎麼痛苦也只能忍受身心的煎熬,繼續寄希望於渺不可知的未來。不過,一切也不是那麼悲觀,因為人類能聽能看能說能寫,還能利用交通工具遠赴他方,遊賞各地風光,更能因此體驗美好,節制自我無窮盡的慾望

正如同蘇軾在近千年前的一個幽靜的夜裡所寫下的感受:「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如果,多數人類真能願意少一點愚蠢、自私、貪婪與殘暴,多一點對自然環境和資源的疼惜和呵護,這個藍色行星的美麗風貌總還有機會能世世代代繼續流傳下去。這項喚起人類覺醒的工作,就是世界遺產最單純的使命,甚且是人類無可推卸的職責。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orldheritag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