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遺產身世續追查…

「世界遺產」的推展,主要涵蓋文化遺址與自然環境兩大方面的保護工作,關於文化遺址保護概念的發展在上一篇文章中已概要交待,今天再來談談現代自然環境保護觀念的發展經過。 


美國的工業革命如火如荼地展開

近代以來,由於工業革命帶來快速發展,在讓人們享受繁榮與便利的同時,也引發一連串的社會和經濟問題,特別是環境和生態問題,而埋下許多不安定因素。以美國的情況為例,在1860年時美國的全國工業產值尚不及英國的二分之一,但普遍利用機器產銷的結果,讓美國在1884年的工業產值首度超越農業產值,並在1890年躍升為全球工業產值的第一位。然而工業開發和機器運作導致土地、河流、森林、礦產等資源的浪費和濫用,且造成長期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而成為永難彌補的損失。
  

喬治‧格林納(Geroge B. Grinnel  1849-1938)

1886年《森林與河流》(Forest and Stream)主編喬治‧格林納(Geroge Bird Grinnel)不堪忍受工商發展危害鳥類生存,起身號召讀者共同簽署一份請願書,請求各界勿再傷害鳥類,結果引起廣大迴響,後來更擴大成立美國第一個動物保護組織-如今聞名全美的奧杜邦鳥類保護協會(Audubon Society for the Protection of Birds)。約翰‧繆爾(John Muir)則在1892年成立山嶺俱樂部(Sierra Club),成為第一個致力於山區環境保護的團體,並進而在1901年出版《我們的國家公園》(Our National Parks)一書,宣揚國家公園的美景以號召美國民眾參與保護山林的行動。


約翰‧繆爾(John Muir  1838-1914)

 進入20世紀,先前的破壞行動未曾稍歇,而新興化學工業產品的開發及大量使用,更加劇美國各地環境和生態系統的嚴重破壞。尤其是殺蟲劑和農藥的濫用,直接危害人類、牲畜和野生動物的生存,導致許多索賠案件進入法庭爭訟。


蕾秋‧卡森(Rachel Carson  1907-1964)

在這種人人自危的氣氛下,蕾秋‧卡森(Rachel Carson)以抒情筆調指控環境污染及生態破壞問題的《寂靜的春天》(Silence Spring)在1962年出版,出乎意料地竟受到美國民眾極大的關注,僅在兩年內就售出100萬本,並在10年內被翻譯成16國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自然環境與生態體系保護的急迫性遂形成一股橫掃全球的浪潮,也讓環境保護-尤其是屬於重要保護價值或地域,可列為全球性資產的所謂自然遺產保護工作的必要性,在1960年代以後日益彰顯。於是在1960年代末,美國政府也開始與國際自然保育聯盟合作,準備規劃自然遺產保護的相關國際公約草案,因此也為《世界遺產公約》的誕生,發生直接推動的作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orldheritag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