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_媽祖信仰01s.jpg 

 

【轉載自香港明報】 

【明報專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委員會本周在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布達比舉行會議,商討新一年的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經過3天會議後,昨天評審委員會宣布,批准76個新遺產項目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其中包括中國申報的22個遺產項目,除了由香港提名的廣東粵劇,還有中國端午節、蠶桑絲織技藝、書法和剪紙等。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3年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旨在保護以傳統、口頭表述、節慶禮儀、手工技能、音樂、舞蹈或傳統表演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本次的非物資文化遺產申報成果上,中國可謂豐收,佔去76個新項目中的29%。

據新華社報道,22個榜上有名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包括﹕

中國蠶桑絲織技藝、福建南音、南京雲錦、安徽宣紙、貴州侗族大歌、廣東粵劇、《格薩爾》史詩、浙江龍泉青瓷、青海熱貢藝術、藏戲、新疆《瑪納斯》、蒙古族呼麥、甘肅花兒、西安鼓樂、朝鮮族農樂舞、書法、篆刻、剪紙、雕版印刷、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端午節、媽祖信俗。

率團與會的中國文化部外聯局副局長于興義在接受新華社專訪時介紹說,中國本次被批准列入名錄的遺產項目,在數量上高踞榜首,得到了與會各方熱烈祝賀,「他們一致認為中華民族不愧為歷史悠久的古老民族,中國為世界創造了豐富多彩、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世界文化是一個巨大的貢獻」。

解決中韓端午節申遺爭議

中國端午節本次獲列非物質文化遺產,某程度上亦結束了自中韓之間的一場爭議。2005年,韓國搶先成功將「江陵端午祭」申請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曾惹來中國網民和輿論的不滿,因為端午節明顯是始於中國的節日,不少人都擔心中國端午節今年另再「申遺」不會成功。

中國端午節迄今已有2500多年歷史,由驅毒辟邪的節令習俗衍生出各地豐富多彩的祭祀、遊藝、保健等民間活動,主要有祭祀屈原、紀念伍子胥、插艾蒿、掛菖蒲、吃糭、龍舟競渡等。

中國湖北省去年向聯合國申請將中國端午節列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湖北省非遺保護中心副主任朱林飛當時表示,申遺的「中國端午節」,由湖北秭歸縣「屈原故里端午習俗」、黃石市「西塞神舟會」及湖南汩羅市「汨羅江畔端午習俗」、江蘇蘇州市「蘇州端午習俗」等4部分聯合組成。這34地的「端午習俗」,於2006年已獲列為首批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湖北湖南江蘇提名端午

專家指出,中國端午節跟韓國「江陵端午祭」,兩者之間其實有很大分別。「江陵端午祭」是從釀製神酒開始,民俗活動包括官奴假面戲、農樂競賽、鶴山奧道戴歌謠、拔河、摔跤、盪鞦韆、漢詩創作比賽等,多為民眾娛樂活動;而中國端午節主要是以紀念偉大詩人屈原為主,民俗活動有吃粽子、賽龍舟等,意在驅毒辟邪。「江陵端午祭」與「端午節」雖有某些關聯性,但民俗活動方式卻大為不同,加上「非物質文化遺產」本具有共享性,如聯合國曾先後批准了伊拉克古典音樂「木卡姆」、「亞塞拜然木卡姆」和「中國新疆木卡姆」分別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所以江陵端午祭的入選在先,並未妨礙中國端午節的「申遺」,而本次會議的結果,也證明了原先某些人的擔心是多慮了。

【資料來源:香港明報2009/10/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orldheritag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