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_廣東粵劇01.jpg 

 

【轉載自香港明報】 

【明報專訊】粵劇是屬於香港的重要文化寶藏,香港去年向聯合國申請將粵劇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昨日終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肯定,連同21個中國遺產項目,包括福建南音、書法、端午節等,都獲同意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通俗文化變藝術表演

粵劇老倌陳劍聲對消息感到高興,說﹕「粵劇演員都希望能盡快有合適的表演場地作永久演出。」另一老倌李香琴則希望粵劇演員及觀眾都能得到足夠培育,改善老化問題。

粵劇又名廣東大戲,自明朝嘉靖年間開始在廣東、廣西出現,是糅合唱做念打、樂師配樂、戲台服飾、抽象形體等的表演藝術。粵劇雖然從廣州興起,但早於上世紀的30年代已在港非常流行,其後更成為香港主流文化,大人小孩都愛看,直至現在,粵劇已由通俗文化轉化成藝術表演。

不過,過去幾年本港粵劇介面臨欠缺表演場地問題,作為香港及廣州文化精髓的粵劇,出現傳承危機,要繼續活化與保育,都有一定困難。

去年9月,香港民政事務局聯同粵澳兩地文化部門取得國家支持,由中央人民政府向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簡稱「教科文組織」),申請粵劇列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盼多推廣吸年輕觀眾

粵劇老倌陳劍聲表示,業界對此藝術獲肯定感到非常高興,希望日後政府能多加支持,為粵劇表演者爭取合適的永久表演場地,並在西九發展上多加重視粵劇傳承。多年來推動粵劇發展的李香琴亦感到非常光榮,她說孫女在課餘期間亦參加了粵劇培訓,她認為,幼稚園及小學都開始出現粵劇培訓班,但看粵劇的觀眾普遍是40多至60多歲,有老化現象,故政府需多作粵劇推廣,吸引更多年輕觀眾入場。

油麻地戲院紅磚屋改戲曲中心

不過,本港可進行戲曲活動的場地不足,立法會年初通過申請撥款1.8億元,將油麻地戲院及旁邊的紅磚屋改建成戲曲活動中心,但有立法會議員擔心,改建後場地仍狹窄,座位不足又鄰近垃圾站,交通亦不方便。另外,政府亦計劃在西九文化區興建具國際水準及規模的戲曲中心,內設大型劇院(約12001400座位),預計於20142015年落成。

【資料來源:香港明報2009/10/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orldheritag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